发布时间:2019-05-10点击数: 2236
在喝茶的时候,如果要评论一款茶好坏,就会经常听到有人说适口为珍这四个字。说这四个字的人,认为千人千口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有的人喜欢这种茶就觉得这种茶好,有的人不喜欢这种茶就算别人觉得好对他来说也是不好的茶。这种话语乍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但也只是听起来有道理,其实是既误导了人也误导了茶。
人如果要学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多喝多品多比较,多,就是要大量、频繁。可以就某一种茶类大量喝,收集这种茶类里面各种茶品来品饮,由此形成自己对这类茶的味觉印记,进而建立自己对该种茶类的评判系统;也可以广泛收集中国六大茶类各种茶来对比品饮,在品饮中对各个茶类的优劣势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建立自己的茶认知。孔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不断地在实践中去验证,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这说的就是茶道的进阶之路啊。
如果没有大量的品饮比较,身体记不住这种味道,就没办法建立起清晰的味觉印记,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形成正确的判断。量变达到一定的积累才能引发质变,这样朴素的质量互变规律用在茶道上,也是可行的。
小编在刚开始接触茶的时候,很喜欢红茶,于是找了中国各种红茶来品饮,还特别去买了多套茶具来,对冲各种红茶,来体会各种红茶之间微妙的味觉体验,由此来形成自己对红茶的认知,但是到现在也不敢说自己对红茶的认识就很全面很深入很系统。
中国红茶品类众多各有魅力,很难说哪款茶就比谁好,只要你愿意用心去喝去品,都可以品出每款茶其中的魅力,而其中必定有一款是你的最爱,只要你大量地不断地尝试,总能找到。
有段时间,我有机会经常能喝到一款很不错的高山野生红茶,其滋味、香气和茶汤色泽都很不错,可是不知道怎么地,总觉得饮后口腔里有粗涩感。那么我能据此判定此款茶不好吗,当然不能,因为周围的人喝了之后都没有我那种不好的体会,他们都觉得香甜顺滑醇厚实在妙不可言。我后来查了很多资料,终于在看到有资料说因为个人体质问题,有时那种粗涩是因为体内火气较旺导致的,我很愿意接受这种说法,因为我就是很容易上火的体质啊。
红茶中经常能够闻到薯香味,我称之为地瓜香。我对地瓜香的记忆是从小时候开始,因为家中经常做地瓜,吃到厌烦了,一闻到就食欲大减,所以对地瓜香的记忆深入骨髓。虽然地瓜是一种太普通的食物,但是在茶香中闻到地瓜香,却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有很多很好的红茶茶香中,都能闻到地瓜香,这说明地瓜香并不是一种不好的香型。可是也有例外,据说如果在评审正山小种的时候,闻到茶中有地瓜香就可以判定这款茶不是正山小种而是外山小种了,看来在正山小种那里地瓜香并不是好事。可是在凤凰单枞中,地瓜香是一个很主要的香型,作为凤凰单枞十大香型中的蜜兰香就是我记忆中的地瓜香,其中大名鼎鼎的白叶单枞就是地瓜香。我去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在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关于各种兰香考证的文章里面找到相同的观点。书本的知识、生活的经验和对茶道的不断实践,让我对这种香型的记忆十分深刻,所以一闻到就能辨别出来。
小编喜欢安溪铁观音,铁观音的滋味万千,每次品饮都能感觉到其中的乐趣,我老家家里只备有铁观音,日常口粮品质,并非绝顶滋味,但是每次品饮却也怡然自得。偶尔能得到一泡两泡顶级的铁观音,如获珍宝,品来飘飘欲仙,实在是让人回味。家中有一泡铁观音叫做十三韵,是从大哥处强行抢来,我放在冰箱中藏了3年多,不舍得品饮,某一日突然天外传来仙乐一曲:时间到了,于是拿出来珍而重之冲泡品饮,滋味绝伦,实在妙不可言(其实是体验贫乏也说不出好在哪里)。还曾经碰巧喝过珍稀异常的魏十八,人生巧遇,这种珍贵的机会40余年才有极珍稀的三次(其实是说不出好在哪里,只喝过三次,建立不起什么味觉印记)。
漳平水仙也很好,尤其是其包装方式,小巧精致的巧克力方块形状,让人爱不释手。漳平水仙的滋味跟铁观音的味道不一样,倒是与台湾乌龙的味道很接近。我有一次在龙岩喝到漳平水仙,一喝难忘,那个水仙据说也绝非什么顶级好茶,可是饮来心情愉快(话说也只能说心情愉快了,因为只有一次经验,谈不上什么味道认知)。后来有幸能喝到梨山茶,可是因为茶主人保存不善,已经变味,实在可惜之至。再后来从老家带了一款台湾南投的乌龙,不舍得喝,送人了,也不知道滋味是否还好?至今念念不忘。
很多人对武夷岩茶那种糊糊的味道印象深刻,因为武夷岩茶在制作过程中极重火工,这种炭烤的香味很好闻,细细闻的时候在糊糊的味道里面会发现有蜜甜香。我自己买过不少武夷岩茶来喝,因为其大名鼎鼎,实在让人馋的厉害,忍不住不顾荷包羞涩,不管是大红袍、水仙、肉桂、白鸡冠还是铁罗汉,都一一买来品尝,一旦遇到让自己有惊喜的岩茶,则如获珍宝喜不自胜(其实是对自己竟然有如此识货的本领洋洋自得,浅薄!)。我尤其对肉桂感到好奇,因为实在不知道真正的肉桂是什么味道,虽然很多商家都说是桂皮香,有桂皮的辛辣味,可是我买回来的肉桂怎么就感觉不到所谓的桂皮香和辛辣呢,实在让人疑惑,可能真的是没有喝到传说中的牛肉、马肉之类的顶级肉桂才导致不理解何谓真正的肉桂,希望余生有机会可以得偿所愿(然而估计就算有机会,也会因为机会太少无法让我建立所谓的肉桂认知体系)。
我对普洱也是很喜欢的,因为喜欢看书,所以经常按图索骥,采购了书上讲的不错的又适合我经济实力的普洱回来喝。不过很奇怪的是,一喝熟普经常会上火,而且有时也会有过敏的感觉,就算喝那种很好的熟普都会,不知道是不是天生熟普跟我无缘,可是每次碰到大家都说好的熟普,还是想去体验一下多喝几口,什么过敏上火管它去。我之前在广州茶博会上喝过一款熟茶,很浓郁很特别的茶香,喝完后嘴里有沙沙的感觉,好像茶汤里面有什么可以咀嚼的东西似的,很特别的体验,以我浅薄的熟普知识,也觉得是好喝的,所以后面几天我又带着其他人去看去品尝。我还曾经喝过一款熟普,据说也是挺贵的,茶香浓郁纯正,茶汤温润顺滑,喝得停不下嘴来,可惜后来我竟然在干茶中发现了一根头发,从此对那款茶没了兴趣。前几天,因为看了周重林的一本《茶道方法论》,看到里面有对某款新兴品牌的熟普的品评记录,说是采用离地发酵卫生干净,所以又被勾起馋虫,去找来准备下手买,结果价格不俗(其实也才四五百一饼,可是原谅我这个纯正的屌丝吧),于是犹豫了,去网上找了相关的评价,结果看到很多人都说这是学费茶,唉,于是放手。
我至今对各种老茶不感兴趣,朋友圈里面看到有人在晒今天喝了哪款老茶,明天又品了哪款,实在让人羡慕不起来,对普洱老茶我既不想品也不愿买(其实是没钱)。我前段时间看了有关邓某人的评论,说这个台湾老头因为要卖掉自己发霉的老茶,所以才出了错漏百出的茶书,被奉为普洱经典,也炒热了越陈越香的概念,结果被不明真相的人捧为普洱大师,真相如何想必邓某人自知。只是因普洱而引发的世相百态,看来着实让人啼笑皆非。
我在白茶上也花了不少钱,每年春季都会采购一点白茶来品饮,对其茶香、汤质、汤色等也都建立了一定的认知。我喜欢分享我觉得好的白茶给大家品尝,更喜欢晃荡自己半桶水的白茶知识。有一次看书看到竟然有纯用水仙做的白茶,于是在没有尝过的情况下就照着书吹嘘这款茶如何好如何妙(中了不吹牛会死的毒),旁人听了误以为我对白茶很了解,于是让我帮忙采购一批水仙白茶。起初我是兴高采烈去下单了,结果下完单当天晚上睡不着觉,因为对我来说大几千块钱不是小数目(虽然不是自己的钱),更重要的是那款茶我自己没有喝过,只是看过书本上介绍这款茶说很不错而已,这种书本的知识是替代不了自己的亲身体验的,所以第二天一早起来顶着熊猫眼取消了订单,然后去道歉说不好意思取消了订单因为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不好判断品质如何。这是一个教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句话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如果自己喝了觉得好,然后别人品过后也觉得好,这样的茶才算是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这时再去采购也就心安理得了。
适口为珍这样的话是不适合刚入门的茶道新手的,刚端起茶杯没有几天,就说适口为珍,最好等喝了3年茶后再来说这个话。人们对某种口味的记忆是要品尝过多次后,才能让身体对这种口味有一定的分类和定位的。对待茶也是如此,喝都没喝过几种,怎么知道什么样算适口为珍呢?一开始就持这种观点,你会错过很多精彩。就像你第一次吃苦瓜,可能一下子就让拒绝了这种食物,后面一直排斥,很难改变这种口味习惯。
我多年来慎重地对待自己手中的那杯茶,不偏执不武断,保持着包容的心态去尝试更多的茶,然后才敢做出点自己的判断。那种随意就脱口而出的话语,你应该引起警惕,因为这可能是一种误导。
有的不良茶商会跟你说适口为珍,这是因为他的茶品太过低劣,需要用适口为珍来掩饰,这种咋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话往往可以唬住一些没有经验的人,让他们为自己的不成熟感到羞愧从而忽略对不良茶商的茶的品质的深入体会。
而有的人却是因为不尊重脱口而出这句话,说这句话的人对茶的经验还属刚刚入门,连茶都没有喝过几杯,连茶味都没有个基本认识,就说适口为珍,这种人一般做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实在不是一个可靠之人。
时至今日,我依然对那些高端的顶级的茶馋涎欲滴,我希望可以有机会去拥有那些顶级的茶,以此来丰富我对茶的知识体系,也不要受到适口为珍的羁绊。
我有时感慨,粗茶淡饭并不比锦衣玉食来得高尚,安贫乐道也不意味着比朱门高第天然占据道德制高点,贫穷确实限制了屌丝们的想象力,就像为了区区几千就要辗转难眠,在茶这种需要花很多钱的爱好上,我希望大家都可以有更多的财富去尽情品尝那些人间至味。
叶较瘦88
2019.5.10